3.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
3.2.1 二次、二次问题
用长为 20m 的绳子围成一个矩形,写出两边长之间的函数关系。
并求出两边长各是多少时,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。
使用列表法
由已知条件,可列出函数表如下:
一边长/m | 另一边长/m | 矩形面积 /m2 |
---|
0 | 10 | 0 |
1 | 9 | 9 |
2 | 8 | 16 |
3 | 7 | 21 |
4 | 6 | 24 |
5 | 5 | 25 |
6 | 4 | 24 |
7 | 3 | 21 |
8 | 2 | 16 |
9 | 1 | 9 |
10 | 0 | 0 |
使用图像法
由上表可看到,矩形的另一边长和矩形面积都是矩形一边长的函数。
用 x 表示自变量, y 表示对应的函数值。
根据函数表,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:
从函数表和图 f 中可以看到,矩形的一边越长,另一边越短,
从函数表和图 g 中可以看到,当矩形的一边小于 5m 时,函数值随边长增加而增加,
当矩形的一边长为 5m 时,矩形获得最大值。
然后函数值又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减小。
使用公式法
设一边长为 x ,另一边长为 y ,依题意,函数关系可用解析式表述为:
f=10−x(0≤x≤10) 进而,可得矩形面积为:
g=x(10−x) 解二次函数一般使用 配方法(Completing the square) :
对上面得到的解析式进行如下变形:
y=g(x)=x(10−x)=−x2+10x=−[(x−5)2−25]=−(x−5)2+25 由上式,就可以得到当 x=5 时,函数取得最大值 25 。
上面变形的方法就是配方法。
在解二次方程时已用到它。
配方法对研究所有的二次函数都适用。
它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通用方法。
3.2.2 一次函数模型
y=kx+b(b=0,x∈R) 上式叫做 一次函数。
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。
接下来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再作进一步的分析。
正比例函数
在上式中,令 b=0,则函数:
上式叫做 正比例函数。
先尝试做出函数图像来看看是什么形状:
- 在上式中,令 x=0 ,则 y=0 。所以上式的图像经过原点 (0,0) 。
- 设 x1,y1 是上式的任意一组解,作点 A(x1,y1) ,因为:
y1=kx1 所以点 A 在正比例函数 y=kx 的图像上。 - 过点 O 和点 A 作直线 OA 。
接下来说明直线 OA 是一次函数 y=kx 的图像:
- 设 P(x,y) 为直线 OA 上任意一点,过点 A 和点 P 分别作为 X 轴的垂线,
垂足为 M,N ,则:
△OAM∽△OPN - 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,可推出:
xy=x1y1=k
这说明直线 OA 上的所有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关系式:
反之,如果点 P 的坐标 (x,y) 满足 y=kx ,则点 P 一定在直线 OA 上。
综合以上两点说明,就可以得到结论:
函数 y=kx 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和点 A 的直线 OA 。
一般一次函数图像
从函数 y=kx 与 y=kx+b 可以看出,对于自变量相同的值 y=kx+b ,
总可以由正比例函数 y=kx 的对应值加上 b 得到,这表示 y=kx+b 的图像是由
y=kx 的图像沿 y 轴方向平移 b 个单位得到。
当 x=0 时 y=b ,当 y=0 时 x=−kb 。
所以一次函数的图像是通过点 (0,b) 和点 (−kb,0) 的一条直线。
一次函数具有下面一些主要性质:
函数值的改变量与相应自变量的改变量成正比。
设 (x1,y1),(x2,y2) 是 y=kx+b 的两组解,则:
y1=kx1+by2=kx2+b 整理得:
y2−y1令ΔyΔx则Δy=k(x2−x1)=y2−y1=x2−x1=kΔx 当 k>0 时,一次函数是增函数;
当 k<0 时,一次函数是减函数;
3.2.3 二次函数模型
y=ax2+bx+c(a=0) 上式叫做 二次函数。
它的 定义域 是 R。
如果 b=c=0 ,则上式变为:
y=ax2(a=0) 它的图像是一条顶点为原点的抛物线。
当 a>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上;
当 a<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下;
这个函数为偶函数,y 轴为图像的对称轴。
在同一坐标系中,作出 y=−3x2 y=−2x2 y=−x2 y=−0.5x2
y=0.5x2 y=x2 y=2x2 y=3x2 :
可以看出,函数 y=ax2 中的系数 a 对函数图形的影响:
- 当 a 从 −3 逐渐变化到 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下并逐渐变大;
- 当 a=0 时 y=0 ,抛物线变为 x 轴;
- 当 a 从 0 逐渐变化到 3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上并逐渐变小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