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3.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

3.2.1 二次、二次问题

用长为 20m 的绳子围成一个矩形,写出两边长之间的函数关系。 并求出两边长各是多少时,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。

使用列表法

由已知条件,可列出函数表如下:

一边长/m/m另一边长/m/m矩形面积 /m2/m^2
0100
199
2816
3721
4624
5525
6424
7321
8216
919
1000

使用图像法

由上表可看到,矩形的另一边长和矩形面积都是矩形一边长的函数。 用 xx 表示自变量, yy 表示对应的函数值。 根据函数表,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:

从函数表和图 ff 中可以看到,矩形的一边越长,另一边越短, 从函数表和图 gg 中可以看到,当矩形的一边小于 5m 时,函数值随边长增加而增加, 当矩形的一边长为 5m 时,矩形获得最大值。 然后函数值又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减小。

使用公式法

设一边长为 xx ,另一边长为 yy ,依题意,函数关系可用解析式表述为:

f=10x(0x10)\Huge f = 10 - x \quad (0 \le x \le 10)

进而,可得矩形面积为:

g=x(10x)\Huge g = x(10 - x)

解二次函数一般使用 配方法(Completing the square)

对上面得到的解析式进行如下变形:

y=g(x)=x(10x)=x2+10x=[(x5)225]=(x5)2+25\Large \begin{align*} y = g(x) &= x(10 - x) = -x^2 + 10x \\ &= -[(x-5)^2 - 25] \\ &= -(x - 5)^2 + 25 \end{align*}

由上式,就可以得到当 x=5\Large x = 5 时,函数取得最大值 25\Large 25

上面变形的方法就是配方法。 在解二次方程时已用到它。

配方法对研究所有的二次函数都适用。 它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通用方法。

3.2.2 一次函数模型

y=kx+b(b0,xR)\Huge y = kx + b \quad (b \not = 0, x \in \mathbf{R} )

上式叫做 一次函数

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。 接下来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再作进一步的分析。

正比例函数

在上式中,令 b=0b = 0,则函数:

y=kx\Large y = kx

上式叫做 正比例函数

先尝试做出函数图像来看看是什么形状:

  1. 在上式中,令 x=0x = 0 ,则 y=0y = 0 。所以上式的图像经过原点 (0,0)(0, 0)
  2. x1,y1x_1, y_1 是上式的任意一组解,作点 A(x1,y1)A(x_1, y_1) ,因为:
    y1=kx1\Large y_1 = kx_1
    所以点 AA 在正比例函数 y=kxy = kx 的图像上。
  3. 过点 OO 和点 AA 作直线 OAOA

接下来说明直线 OAOA 是一次函数 y=kxy = kx 的图像:

  1. P(x,y)P(x, y) 为直线 OAOA 上任意一点,过点 AA 和点 PP 分别作为 XX 轴的垂线, 垂足为 M,NM, N ,则:
    OAMOPN\Large \triangle OAM \backsim \triangle OPN
  2. 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,可推出:
    yx=y1x1=k\Large \frac{y}{x} = \frac{y_1}{x_1} = k

这说明直线 OAOA 上的所有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关系式:

y=kx\Large y = kx

反之,如果点 PP 的坐标 (x,y)(x, y) 满足 y=kxy = kx ,则点 PP 一定在直线 OAOA 上。

综合以上两点说明,就可以得到结论: 函数 y=kxy = kx 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和点 AA 的直线 OAOA

一般一次函数图像

从函数 y=kxy = kxy=kx+by = kx + b 可以看出,对于自变量相同的值 y=kx+by = kx + b , 总可以由正比例函数 y=kxy = kx 的对应值加上 bb 得到,这表示 y=kx+by = kx + b 的图像是由 y=kxy = kx 的图像沿 yy 轴方向平移 bb 个单位得到。

x=0x = 0y=by = b ,当 y=0y = 0x=bkx = - \frac{b}{k}

所以一次函数的图像是通过点 (0,b)(0, b) 和点 (bk,0)(- \frac{b}{k}, 0) 的一条直线。

一次函数具有下面一些主要性质:

  1. 函数值的改变量与相应自变量的改变量成正比。

    (x1,y1),(x2,y2)(x_1, y_1), (x_2, y_2)y=kx+by = kx + b 的两组解,则:

    y1=kx1+by2=kx2+b\Large y_1 = kx_1 + b \\ y_2 = kx_2 + b

    整理得:

    y2y1=k(x2x1)Δy=y2y1Δx=x2x1Δy=kΔx\begin{align*} y_2 - y_1 &= k(x_2 - x_1) \\ \text{令} \quad \Delta y &= y_2 - y_1 \\ \Delta x &= x_2 - x_1 \\ \text{则} \quad \Delta y &= k \Delta x \end{align*}
  2. k>0k > 0 时,一次函数是增函数; 当 k<0k < 0 时,一次函数是减函数;

3.2.3 二次函数模型

y=ax2+bx+c(a0)\Huge y = ax^2 + bx + c \quad (a \not = 0)

上式叫做 二次函数。 它的 定义域R\mathbf{R}

如果 b=c=0b = c = 0 ,则上式变为:

y=ax2(a0)\Large y = ax^2 \quad (a \not = 0)

它的图像是一条顶点为原点的抛物线。

a>0a > 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上; 当 a<0a < 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下;

这个函数为偶函数,yy 轴为图像的对称轴。

在同一坐标系中,作出 y=3x2y = -3x^2 y=2x2y = -2x^2 y=x2y = -x^2 y=0.5x2y = -0.5x^2 y=0.5x2y = 0.5x^2 y=x2y = x^2 y=2x2y = 2x^2 y=3x2y = 3x^2

可以看出,函数 y=ax2y = ax^2 中的系数 aa 对函数图形的影响:

  • aa3-3 逐渐变化到 00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下并逐渐变大;
  • a=0a = 0y=0y = 0 ,抛物线变为 xx 轴;
  • aa00 逐渐变化到 33 时,抛物线开口向上并逐渐变小;